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测温设备,一夜之间从相对小众的商品变成了必备品。不少企业“踩点 "进场,开始转行生产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黄石也有数家企业“入局”。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医疗防护物资的产出规模明显上升,市场需求更加冷静,医疗防护物资的利润“窗口期”已经过去。那么,这些投巨资“入局”的企业,在“后疫情时代”怎么办? 18至21日,记者探访了我市部分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
现状:生产或停产,冰火两重天
位于黄金山科技园的湖北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唯一--家生产隔离衣、防护服的企业。
原本生产无菌敷贴的迪晨生物,在去年11月份刚刚通过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碰上疫情,我们的转型来得更自然更顺畅。”迪晨生物管代卫萍介绍,2月份,企业开始复工,陆续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原料,利用无菌车间直接上手,主要生产相对更加专业的防护服和一般用途的挂式隔离衣。从最开始适应期的每人每天只能生产几件,到目前每人每天能产60件以上,日产能可达500件以上。
从3月份至今,迪晨生物总销售量大约为1万多件,“有订单就生产,我们没有赶上销售的好时候。”卫萍说,防护服最高时卖到300多元一件还,一抢而空,他们生产的产品入市时已经降到了95元左右每件,目前批发价已经降到了60多元,挂式隔离衣也只卖到每件15元上下。“尽管价格仍然偏高,但是已经回归理性,说明市场相对饱和。”
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生产测温仪器终端产品的企业。从3月15日复工至今,企业依靠自身的研发团队,针对此前市场上测温枪等产品测温不够精确的问题,迅速研发出了全自动红外测温仪等9个系列产品。
企业总经理龚丽萍介绍,主打产品全自动红外测温仪,对比-般测温仪,有两个传感器,可用于户外和高温等环境,测温更加精确,已经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根据目前疫情防控需要,测温仪器市场很火爆。”龚丽萍说,从4月10日第一台全自动红外测温仪下线开始,截至6月17日共销售360台,“如果不是原材料供应紧张,我们的销售量还会上升不少。”
与上面两家“独一份”企业相比,我市口罩生产企业数量较多。2月26日,江苏省盐城市捐赠我市4条口罩生产线,开了我市企业生产口罩先河。大冶百世吉服装有限公司、阳新美顺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女娲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湖北项不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美红服饰,以及部分怕关企业先后“入局”,开始生产口罩、熔喷布等。
受制于原材料价格及市场因素,截至6月21日,百世吉、美顺和、美红以及顶新环保还在生产,女娲医学以及其余“入局”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口罩。
困局:坚守或离场,进退遇两难
相对于“坚挺"的测温仪,口罩和防护服生产企业目前日子并不好过。
以生产口罩为例,三个必备条件是无菌车间、口罩机和原材料熔喷布。无菌车间不少相关企业有条件,疫情期间的口罩机和熔喷布则是一“机”难求、一“布"难求。
百世吉副总经理曹军介绍,彼时原价约20万元的口罩机,价格涨至30-60万元不等,少部分口罩机的价格甚至超过百万元,熔喷布最高峰时涨到80万元一吨。
美顺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添置设备,2月底就已经生产出口罩,是我市最早产出口罩的企业之一,目前3条全自动生产线可日产口罩10万片。公司副总经理柯于峰介绍,“入不)较早的美顺和到目前为止仅实现收支相抵,“上百万元买的设备,目前只要二三十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太高。”
随着口罩机和熔喷布价格下跌,口罩市场已经逐步回归正常。在天猫、京东等网购平台.上,除医用、N95等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仍保持较高价格外,多款一次性防护口罩的价格已降至0.27-0.6元/只不等,50只装和100只装的口罩包价格在15-45元不等,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口罩产业最赚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目前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顶新环保总经理王海清说,企业投资300多万元购入1条口罩生产线和3条熔喷布生产线,截至目前仅销售了几十万片口罩,主要用于企业员工自用、往来客户需求等,还消化了不少企业自己生产的熔喷布。
价格跳水、市场饱和,是去是留?“利润肯定还是有,只是更加薄了。”曹军说,目前仍然坚持生产的企业,大多是决心把口罩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才会坚持。卫萍说,迪晨生物“入局”生产防护服,也是化危为机,拿到新文号,丰富产品层次,开拓新市场。
有人留,就有人走。口罩价格跳水,让不不)企业选择离场。业内人士介绍,在疫情期间不少“踩点"进场的企业,目前已经陆续停产,纷纷低价转手口罩机、熔喷布生产设备,及时止损。
出路:传统或创新,憧憬新蓝海
回头看这些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有两个.相同点:一是几乎没有一家在干自己的“主业”,相对于原先的产品,口罩、防护服、测温仪,都是新产品;二是这些企业原先的产品均受疫情影响,订单下滑、市场萎靡。
卫萍介绍,受疫情影响,迪晨生物原先的产品如护脐贴、创口贴等无菌敷贴订单出现断崖式下跌;百世吉的服装95%以上都是出口,目前其出口市场下降20%以上;顶新环保作为一家专门为纺织企业提供高科技环保纺织材料的企业,下游企业订单缩水,“我们也只能想法‘自救’。”王海清说。
创新产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外市场成为“香饽饽”。百世吉、美顺和、美红等先后进入商务部准入清单名单,选择利用新产品打开国外市场。“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疫情形势,我认为至少今年内,口罩市场还能保证。”曹军分析说,正是基于这个判断,百t不除了盐城捐赠的2条半自动生产线,还上马了2条全自动生产线和3条KN95生产线。
“选择创新产品,不代表放弃我们的传统产品。”卫萍说,选择“入局”生产防护服,更大的视野是为了进入公共卫生领域,丰富产品层次,开拓出新市场,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
美尔雅服装事业部总经理周继承介绍,继前期“试水"隔离衣后,美红服饰已于4月份“入局”,转型生产医疗防护物资。目前已经出口了数批口罩,医用防护服项目正在建设中。
与“主业”相比,产品创新是单纯为了“自救”还是有更高的附加值?从3月份至今,百世吉共销售口罩超过1500万片,实现销售额1800万元以上。曹军说,从数据上看,跟“主业”的销售情况差不多,但是生产同样产值的服装需要300人以上,生产口罩则只需要不到80人,效率、附加值明显更高。
以生产康复医疗器械为主的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去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继续技术攻坚,把测温仪产业做强做大,产值可以实现高速增长。”龚丽萍介绍,目前研发团队在全自动红外测温仪的基础.上,正在对现有功能进行拓展研发、软件加成,争取实现多用途、多场景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医疗防护物资的产出规模明显上升,市场需求更加冷静,医疗防护物资的利润“窗口期”已经过去。那么,这些投巨资“入局”的企业,在“后疫情时代”怎么办? 18至21日,记者探访了我市部分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
现状:生产或停产,冰火两重天
位于黄金山科技园的湖北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唯一--家生产隔离衣、防护服的企业。
原本生产无菌敷贴的迪晨生物,在去年11月份刚刚通过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碰上疫情,我们的转型来得更自然更顺畅。”迪晨生物管代卫萍介绍,2月份,企业开始复工,陆续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原料,利用无菌车间直接上手,主要生产相对更加专业的防护服和一般用途的挂式隔离衣。从最开始适应期的每人每天只能生产几件,到目前每人每天能产60件以上,日产能可达500件以上。
从3月份至今,迪晨生物总销售量大约为1万多件,“有订单就生产,我们没有赶上销售的好时候。”卫萍说,防护服最高时卖到300多元一件还,一抢而空,他们生产的产品入市时已经降到了95元左右每件,目前批发价已经降到了60多元,挂式隔离衣也只卖到每件15元上下。“尽管价格仍然偏高,但是已经回归理性,说明市场相对饱和。”
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生产测温仪器终端产品的企业。从3月15日复工至今,企业依靠自身的研发团队,针对此前市场上测温枪等产品测温不够精确的问题,迅速研发出了全自动红外测温仪等9个系列产品。
企业总经理龚丽萍介绍,主打产品全自动红外测温仪,对比-般测温仪,有两个传感器,可用于户外和高温等环境,测温更加精确,已经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根据目前疫情防控需要,测温仪器市场很火爆。”龚丽萍说,从4月10日第一台全自动红外测温仪下线开始,截至6月17日共销售360台,“如果不是原材料供应紧张,我们的销售量还会上升不少。”
与上面两家“独一份”企业相比,我市口罩生产企业数量较多。2月26日,江苏省盐城市捐赠我市4条口罩生产线,开了我市企业生产口罩先河。大冶百世吉服装有限公司、阳新美顺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女娲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湖北项不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美红服饰,以及部分怕关企业先后“入局”,开始生产口罩、熔喷布等。
受制于原材料价格及市场因素,截至6月21日,百世吉、美顺和、美红以及顶新环保还在生产,女娲医学以及其余“入局”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口罩。
困局:坚守或离场,进退遇两难
相对于“坚挺"的测温仪,口罩和防护服生产企业目前日子并不好过。
以生产口罩为例,三个必备条件是无菌车间、口罩机和原材料熔喷布。无菌车间不少相关企业有条件,疫情期间的口罩机和熔喷布则是一“机”难求、一“布"难求。
百世吉副总经理曹军介绍,彼时原价约20万元的口罩机,价格涨至30-60万元不等,少部分口罩机的价格甚至超过百万元,熔喷布最高峰时涨到80万元一吨。
美顺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添置设备,2月底就已经生产出口罩,是我市最早产出口罩的企业之一,目前3条全自动生产线可日产口罩10万片。公司副总经理柯于峰介绍,“入不)较早的美顺和到目前为止仅实现收支相抵,“上百万元买的设备,目前只要二三十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太高。”
随着口罩机和熔喷布价格下跌,口罩市场已经逐步回归正常。在天猫、京东等网购平台.上,除医用、N95等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仍保持较高价格外,多款一次性防护口罩的价格已降至0.27-0.6元/只不等,50只装和100只装的口罩包价格在15-45元不等,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口罩产业最赚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目前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顶新环保总经理王海清说,企业投资300多万元购入1条口罩生产线和3条熔喷布生产线,截至目前仅销售了几十万片口罩,主要用于企业员工自用、往来客户需求等,还消化了不少企业自己生产的熔喷布。
价格跳水、市场饱和,是去是留?“利润肯定还是有,只是更加薄了。”曹军说,目前仍然坚持生产的企业,大多是决心把口罩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才会坚持。卫萍说,迪晨生物“入局”生产防护服,也是化危为机,拿到新文号,丰富产品层次,开拓新市场。
有人留,就有人走。口罩价格跳水,让不不)企业选择离场。业内人士介绍,在疫情期间不少“踩点"进场的企业,目前已经陆续停产,纷纷低价转手口罩机、熔喷布生产设备,及时止损。
出路:传统或创新,憧憬新蓝海
回头看这些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有两个.相同点:一是几乎没有一家在干自己的“主业”,相对于原先的产品,口罩、防护服、测温仪,都是新产品;二是这些企业原先的产品均受疫情影响,订单下滑、市场萎靡。
卫萍介绍,受疫情影响,迪晨生物原先的产品如护脐贴、创口贴等无菌敷贴订单出现断崖式下跌;百世吉的服装95%以上都是出口,目前其出口市场下降20%以上;顶新环保作为一家专门为纺织企业提供高科技环保纺织材料的企业,下游企业订单缩水,“我们也只能想法‘自救’。”王海清说。
创新产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外市场成为“香饽饽”。百世吉、美顺和、美红等先后进入商务部准入清单名单,选择利用新产品打开国外市场。“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疫情形势,我认为至少今年内,口罩市场还能保证。”曹军分析说,正是基于这个判断,百t不除了盐城捐赠的2条半自动生产线,还上马了2条全自动生产线和3条KN95生产线。
“选择创新产品,不代表放弃我们的传统产品。”卫萍说,选择“入局”生产防护服,更大的视野是为了进入公共卫生领域,丰富产品层次,开拓出新市场,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
美尔雅服装事业部总经理周继承介绍,继前期“试水"隔离衣后,美红服饰已于4月份“入局”,转型生产医疗防护物资。目前已经出口了数批口罩,医用防护服项目正在建设中。
与“主业”相比,产品创新是单纯为了“自救”还是有更高的附加值?从3月份至今,百世吉共销售口罩超过1500万片,实现销售额1800万元以上。曹军说,从数据上看,跟“主业”的销售情况差不多,但是生产同样产值的服装需要300人以上,生产口罩则只需要不到80人,效率、附加值明显更高。
以生产康复医疗器械为主的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去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继续技术攻坚,把测温仪产业做强做大,产值可以实现高速增长。”龚丽萍介绍,目前研发团队在全自动红外测温仪的基础.上,正在对现有功能进行拓展研发、软件加成,争取实现多用途、多场景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 上一篇:董卫民检查长江干堤城区段防汛及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下一篇:理论微宣讲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