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石市委 黄石市人民政府
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之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19年2月2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高端化、生产高效化的高质量发展导向,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细分领域全球全国第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五个基地一个先行区”。
五个基地:
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将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升级为新材料产业基地。
全国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印刷线路板(PCB)产业集群,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建成全国最大PCB产业集聚区。
全国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智能输送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聚集和发展,突破系统集成设计制造,强化关键零部件支撑,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区。
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推进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领域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大力引进和开发新产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黄石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一个先行区: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以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永久会址为契机,加快构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制造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构筑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研发、应用“高地”。
到2022年,五个基地形成品牌,先行区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水平在全国相关产业中进入第一方阵;到2025年,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在全球、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地位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先进制造之路。
——产品高端化。到2022年,全省“隐形冠军企业”达到100家、全省“百强企业”达到12家以上,优质保健酒、牛磺酸、高效节能压缩机、高效换热器等“全球第一”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无缝钢管、铜板带箔等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产品力争达到100个,品牌产品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60%。
——产业集群化。到2022年,主导产业规模翻番,产业集中度达到90%。全市高合金棒材、管材、板材产量达到2000万吨,高合金铜材产量达到100万吨,高合金铝材产量达到200万吨,PCB产能达到2000万平方米,主导产业在全省处于明显优势。
——装备智能化。到2022年,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到60%,制造业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超过60%,数字化车间普及率超过20%,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生产绿色化。到2022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均比2017年下降15%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创建一大批全国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发展融合化。到2022年,全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服务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融合发展,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二、培育壮大九大主导产业
(一)新材料产业
1.高合金高强度钢材料。依托新冶钢、宝钢、新兴管业、新冶特钢、新港重科等龙头企业,围绕特种装备和重大工程使用的特种优质钢领域,大力发展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高端工模具钢、高端汽车及家电板材等制造用钢,突破发展高铁车轴钢、石油钻井管等高端特殊钢产品,着力发展世界一流的特殊钢棒材、管材、板材和高合金高强度特种钢材。
2.高合金高纯度铜材料。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晟祥铜业、航天电缆等重点企业为龙头,提升铜冶炼与铜材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活性氧化铜粉、高精度铜板带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等高附加值铜材,发展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产品,全面提升铜产业价值链。
3.高合金高性能铝材料。以福星铝业、华力科技等企业为依托,推动现有铝型材企业向工业铝型材和高档家居铝型材转型。引进知名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性能铝镁合金先进结构材料,大力发展铝合金车身、底盘悬挂等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产品。
4.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华新水泥为龙头,依托硅灰石、方解石、石英石等资源,加快发展纳米活性碳酸钙等功能性无机材料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引进硅基新材料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硅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赛特摩擦、赛福摩擦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汽车、飞机领域用树脂基、碳基、陶瓷基等高端摩擦材料。
5.石墨烯改性材料。引进石墨烯相关项目,加快发展高品质单层石墨烯粉,重点突破石墨烯表面改性及分散技术,大力推动石墨烯改性材料在电池、电子元器件及催化剂载体、传感器、功能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二)电子信息产业
1.印刷线路板。以沪士电子、上达电子、欣益兴电子等企业为基础,完善PCB产业链布局,引进发展覆铜板、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配套环节;重点发展柔性印制电路板、刚挠结合板、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封装基板等中高端产品。加快PCB产业向PCBA(电子装联)延伸,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2.智能终端。以天玑智谷为先导,瞄准行业中高端产品,引进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配套发展手机外壳框架、玻璃盖板等产品,加快发展健康、医疗、娱乐等领域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发展网络设备、数据采集设备、安全设备等终端产品。
3.新型显示。围绕武汉华星光电、京东方、天马等重大平板显示项目,重点支持赫得纳米、惠晶科技等发展液晶屏减薄镀膜、掩膜板、偏光片等新型显示配套项目,延伸发展触摸屏、车载显示和液晶模组。密切跟踪激光显示、3D显示、互动显示等新兴显示领域。
4.封装测试。围绕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大力发展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硅通孔、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配套发展引线框架、封装胶、靶材、探针等封装测试材料。
(三)智能装备产业
1.工业机器人。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机器人控制系统、减速机等关键技术与零部件,重点发展焊接、涂装、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
2.智能输送装备。以三丰智能、华天自动化为龙头,重点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可感知、可追溯的智能输送系统集成和总包服务,打造智能生产车间。推动产品从汽车和机械行业向家电、轻工、物流、医药等领域拓展,延伸发展高层立体、高速穿梭、智能分拣等现代输送高端产品。加快推进智能输送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配套体系。
3.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以三环锻压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成型与切削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以山力科技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化、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特种冶金成套装备。延伸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
4.智能模具。以安信模具、鸿达模具、三木模具等企业为基础,依托西塞山智能模具制造产业园和铁山光谷东工模具产业园,推动塑料、冲压、挤出、铸锻等模具生产企业向精细化、复合化、智能化升级发展。加强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的推广应用,加快3D打印技术在高端模具研发中的集成应用。依托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模具装备、终端消费品产业协调发展。
(四)工业互联网产业
1.网络与安全保障。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网络及安全体系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升级扩容、5G和窄带物联网商用部署及IPv6规模部署应用,加快企业内外网各要素互联互通。
2.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加强与腾讯、浪潮和金蝶软件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进培育工业大数据龙头企业,重点突破工业计算、数据集成、数据传输、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资源共享。培育黄石特色云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中小企业上云,打造上云标杆企业。
3.工业传感与控制。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等重点应用领域,引进高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光学传感器、汽车压力传感器、工业惯性传感器及中高端工控设备产品,推动具备信息采集、储存、计算、判断决策等功能的新型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
4.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以捷德万达金卡为基础,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软件设计服务企业,重点发展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APP。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场装备、自动化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各要素系统集成。
(五)生命健康产业
1.健康食品。以劲牌为龙头,大力发展健康白酒、高档啤酒及无(低)糖饮料等健康饮品。积极发展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临床病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突破植物精华提取技术,探索发展茶多酚、天然色素等健康食品添加剂。
2.现代中药和保健品。现代中药方面,发挥劲牌生物医药作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单位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高品质中成药,培育杜仲颗粒、冬虫夏草胶囊等中成药大品种。保健品方面,巩固劲牌公司国内保健酒第一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有助于抗氧化、防痴呆、亚健康调理的中药保健养生食品(药膳)。依托大冶芳香产业基础,拓展开发“芳香+”中医药领域,提升发展功能型复方精油等芳香系列产品,推进香味中药、芳香疗法等应用。
3.生物医药。化学药方面,以远大医药、武汉武药为依托,壮大牛磺酸、双烯醇酮醋酸酯、合成抗菌素等发展规模,重点发展氨基酸类、激素类化学药制剂,探索发展治疗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罕见病的化学新药及仿制药。生物制药方面,以世星药业、朗天药业为基础,巩固发展红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加速研发丝裂霉素等抗肿瘤药品。探索布局新型生物疫苗、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蛋白类/多肽类药物新产品。
4.医疗器械。以心源科技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引进全国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发展数字化、高灵敏度血压血糖检测仪器、智能可穿戴健康设备等医疗保健器械。探索发展数字化手术、超声波成像等领域高端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远程诊疗等新业态。
(六)节能环保产业
1.高效节能装备。依托东贝集团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小型化压缩机、汽车用空调压缩机等高效节能制冷压缩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高压变频器等节能机电设备。提升发展具有自动调节和智能燃烧控制功能的工业节能窑炉。
2.高效热交换设备。以迪峰、斯瑞尔、中海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重点发展波纹板式换热器、螺纹管式换热器、高端冷凝器等高效热交换机,加快发展车船用散热器。以迪峰国家LNG项目为抓手,推进船舶LNG燃气系统产品规模发展,形成行业领导品牌。
3.先进环保装备。污染防治方面,以徐风科技、蓝天环保、博天环境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洁净燃烧、尾气控制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高效水处理材料、反渗透膜等水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装置等土壤污染防治装备。生态修复方面,以首开机械、鑫鹰环保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矿山修复、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用材料及设备。环境监测方面,加快发展水质、大气等智能在线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4.资源循环利用。以大江环保、加柯环保、博源环保等企业为依托,围绕现有金属尾矿高效利用,加快发展保温矿棉、微晶玻璃等建筑材料,支持发展水砂充填料、充填采矿专用胶凝材料、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材料等产品。加强现有工业固废中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推行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引导发展低参数余热余压发电系统工程。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1.新能源整车。以汉龙汽车为基础,着力引进培育资质完备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优先发展续航里程长、可靠性高的中高端纯电动、混合动力乘用车,培育发展物流、市政环卫、旅游观光等新能源专用车,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
2.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以融通高科等企业为基础,加快发展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长寿命动力电池单体、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鼓励电池企业向上游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领域延伸。引进电机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大功率、高可靠、小型化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引进发展集成化、低成本电控系统。打造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产业链条和系统集成。
3.汽车零部件。以铁流离合器、奥莱斯轮胎、鑫华轮毂等企业为依托,顺应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围绕整车项目,引导行业适度整合,巩固轮毂、离合器、轮胎、线束等产业基础。加速发展动力、制动、车轴、悬挂等系统总成。加快开发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系统、电动制动系统等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
(八)现代服装产业
1.高档服装。支持服装企业提高服装设计能力、制衣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美尔雅”“美岛”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引进知名服装企业,完善礼服、套装、衬衫、领带、配饰等产品系列,加快推动高档服装出口。
2.时尚服饰。以博雅饰品、顺富纺织、宝加鞋业、富安娜家纺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引进知名服装设计机构和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瞄准国际前沿流行趋势,打造网络潮牌,发展时尚休闲、时尚牛仔、时尚运动、时尚家纺等系列产品。
3.功能服装。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广生产具备温度调节、防污渍、易护理等功能的新型服装面料,布局具备人体生理指针探测、智能设备集成等功能的新概念服装。
4.定制服装。引进培育基于大数据、3D打印、3D虚拟试穿等技术的敏捷性生产新业态,着力培育一批个性化定制品牌服装企业,引导企业开辟互联网营销通道,应用“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等新型营销模式。
(九)生产性服务业
1.研发设计。以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为基础,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化、开放性的技术研发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知名设计公司和团队,建设工业设计平台,重点发展外观、产品、品牌设计,培育“设计+营销”“设计+文化”等综合服务。创新发展众创、众包及用户参与等设计新模式,提高协同设计、快速设计能力。引导发展技术研发、设计评估和成果交易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业态。
2.检验检测。大力推进国家特殊钢等各大产业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展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标准计量等开放型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发展在线检测,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3.现代物流。着力推进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二、三期建设进度,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中心。积极对接鄂州顺丰机场,共同构筑亚洲最大的空中物流平台。依托全国公路物流节点城市、铁路交通核心枢纽优势,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公路港、铁路港,形成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物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与黄石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特色物流产业。
4.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港口金融,全面提高金融业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间接融资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融资成本,重点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扩规、新上项目投产达效、隐形冠军做大做强。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开展信用评级,建立授信制度,扩大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考核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银企有效对接。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重点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实施“金种子”计划,加快优势企业上市。发挥市级服务平台公司在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金融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5.电子商务。依托顺丰机场、新港保税物流中心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小微企业积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业务,提升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促进工业大宗原料和产品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
6.信息咨询。引进培育一批综合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咨询机构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提升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企业发展能力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探索发展从咨询设计到集成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务。
7.服务外包。顺应服务外包新趋势,鼓励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结构流程,引导第三方机构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支持企业提供和拓展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生产周期管理和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品牌,提升产业价值链。
8.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推进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定向招工、定向培养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的优势,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新模式。
三、推进措施
(一)加快技术改造
深入实施“五年技改行动计划”,坚决淘汰落后产品、工艺、设备和产能,大力推行先进技术和标准,到2022年全市所有规上企业全面实施一次大规模技术改造。持续实施“五个一批”:规上企业退城入园扩规改造一批、产品升级改造一批、工艺流程升级改造一批、装备升级改造一批、环保安全设施升级改造一批,推动企业“二次创业”。每年市、县两级分别抓好十大重点技改项目,制定计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抓好示范。
(二)加强科技研发
围绕“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目标,推动科技平台建设:加快黄石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新引擎和科技创新综合性服务平台的重大作用;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战略智库、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机构协同、高科技企业孵化和人才聚集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三年清零计划”,充分发挥对引进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转化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实施“新黄石人”计划,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三)做强产业链条
围绕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做强产业链,推进产品走向中高端,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坚持“项目为王”和技改招商两手抓,围绕九大主导产业,选择性地定项目、招项目。坚持定向招商、定点招商、精准招商、招高质量的商。紧盯九大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制定“冠军企业培育计划”,每年重点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瞪羚企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巩固提升支柱产业细分领域的产业竞争力,保持在细分行业的市场主导权和品牌影响力。
(四)做大产业集群
坚持全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布局先进制造业,做大产业集群: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产业,大冶湖高新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产业,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和现代物流业;阳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冶工业铝材产业园、黄石港智能输送装备产业园、西塞山模具材料和智能模具产业园、下陆长乐山铜铝产业园、铁山高端工模具产业园等要坚持现有产业定位,完善园区功能,增强产业吸聚能力和竞争力。
(五)促进兼并重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发挥优势,突出主业,主辅分离,轻装上阵;引导和鼓励企业以资本优势与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重组;引导和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同类优势企业;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垂直整合资源,适度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混合式股份制改造和增资扩股;引导和鼓励企业上市,壮大优势,发展一批全省制造业100强和民营企业100强、全国制造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
(六)推动产业融合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经济,建设产业新生态:推动企业参与军品研发生产,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差序化分工,促进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化产业发展,促进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与生产型制造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促进与先进制造业规划发展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与“双千”服务融合。
四、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成立打造先进制造之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配置。要注重选拔一批能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充实到经济工作的主战场,配强配优工业战线各级领导班子。
(二)加强机制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项目为王、制造业优先”的要求,建立健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市、县两级每年要明确十大重点技改项目、十大招商新建项目,每2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加快项目推进。要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部门和个人坚决问责。
(三)加强政策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加大财政对技术改造、创新研发、成长进规、品牌创建、专精特新、试点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精心组织各级平台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及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四)加强环境保障
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建后验”,建立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 上一篇:黄石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