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漫步在阳新枫林的田野间,随处可见盛开的金黄色野菊花,菊香弥漫。
对黄石人来说,包括野菊花在内的中草药并不陌生。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药用植物资源普查,黄石地区常用药用植物达600余种,我市也具有相对雄厚的中药工业基础,现有中药企业十多家,中药产业生产能力、科研实力、市场潜力大。国家层面上,2018年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提出2018—2025年,每年在全国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
结合国情和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市政协委员孙国平、胡军、吴文彬联名提出《关于建设黄石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议》,建议抢抓机遇,把黄石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起来。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在此基础上,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将中药材生产由重规模求数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质量、求效益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中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与菊花相比,野菊花中菊花苷含量更高,而阳新当地野菊花苷含量还要高于其他地区。”阳新县特产局副局长柯金贤介绍,阳新是野菊花的传统产区,目前全县野菊花种植面积约3500亩,几乎每个村镇都有种植。
为了推进野菊花种植业的提档升级,我市引入华润三九(黄石)药业有限公司和本地湖北金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研究,建立野菊花种植基地,并于2015年底通过了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作为三九感冒颗粒的一味主要中药材,对野菊花的需求很大,每年至少都在5000吨以上。”金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兴财说,公司事先会将优质种苗免费赠送给有意种植的农户,待收获后,农户可以直接将野菊花运到公司进行售卖,一方面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了中间商和中间环节,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
中药材生产过程链较长、产业从业人员多、附加值较高、带动效应较明显,且大多适宜在贫困边远山区种植,不与粮食争地,能够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横立山脉,盛产吴萸”,吴茱萸(腊米)是治疗虚寒的名贵中药材,四百多年前,我市就有采摘吴茱萸的传统。在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樟桥村,借助扶贫资金与产业扶持政策,迅速建成了9000余亩的连片种植基地,成为整个鄂东南地区吴茱萸种植最为集中的示范点。
“村里目前有5家种植合作社,并和安徽亳州、河北保定的药材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年成熟期,都会有经销商上门收购。”坳上村金哥苗圃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柯金昌说,吴茱萸经济价值很高,目前每斤收购价基本都能稳定在80元以上,为了应对市场波动,村里还广泛开展“林下种植”,在吴茱萸树下养殖土鸡,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张志化表示,未来我市将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自然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发展吴茱萸、野菊花、天冬等品种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开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壮大我市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黄石人来说,包括野菊花在内的中草药并不陌生。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药用植物资源普查,黄石地区常用药用植物达600余种,我市也具有相对雄厚的中药工业基础,现有中药企业十多家,中药产业生产能力、科研实力、市场潜力大。国家层面上,2018年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提出2018—2025年,每年在全国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
结合国情和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市政协委员孙国平、胡军、吴文彬联名提出《关于建设黄石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议》,建议抢抓机遇,把黄石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起来。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在此基础上,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将中药材生产由重规模求数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质量、求效益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中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与菊花相比,野菊花中菊花苷含量更高,而阳新当地野菊花苷含量还要高于其他地区。”阳新县特产局副局长柯金贤介绍,阳新是野菊花的传统产区,目前全县野菊花种植面积约3500亩,几乎每个村镇都有种植。
为了推进野菊花种植业的提档升级,我市引入华润三九(黄石)药业有限公司和本地湖北金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研究,建立野菊花种植基地,并于2015年底通过了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作为三九感冒颗粒的一味主要中药材,对野菊花的需求很大,每年至少都在5000吨以上。”金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兴财说,公司事先会将优质种苗免费赠送给有意种植的农户,待收获后,农户可以直接将野菊花运到公司进行售卖,一方面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了中间商和中间环节,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
中药材生产过程链较长、产业从业人员多、附加值较高、带动效应较明显,且大多适宜在贫困边远山区种植,不与粮食争地,能够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横立山脉,盛产吴萸”,吴茱萸(腊米)是治疗虚寒的名贵中药材,四百多年前,我市就有采摘吴茱萸的传统。在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樟桥村,借助扶贫资金与产业扶持政策,迅速建成了9000余亩的连片种植基地,成为整个鄂东南地区吴茱萸种植最为集中的示范点。
“村里目前有5家种植合作社,并和安徽亳州、河北保定的药材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年成熟期,都会有经销商上门收购。”坳上村金哥苗圃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柯金昌说,吴茱萸经济价值很高,目前每斤收购价基本都能稳定在80元以上,为了应对市场波动,村里还广泛开展“林下种植”,在吴茱萸树下养殖土鸡,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张志化表示,未来我市将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自然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发展吴茱萸、野菊花、天冬等品种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开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壮大我市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上一篇:磁湖至长江步行廊道计划明年开建
- 下一篇:跑出黄石高质量发展“加速度”